- · 中原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中原文物》投稿方式[01/26]
- · 《中原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地理论文_西周金文所見西土北土邦國地理整理與(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西周金文邦國材料分類表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文章摘要:文章以西周金文所見邦國的地理為研究對象。緒論首先對“邦國”的概念進行界
西周金文邦國材料分類表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文章摘要:文章以西周金文所見邦國的地理為研究對象。緒論首先對“邦國”的概念進行界定:西周時“邦”是普遍的稱呼,是以血緣氏族爲核心的政治實體;“國”表示地域概念,東周以後變成政治學概念“國家”。“邦國”一詞是西周實際内涵之“邦”與現代政治學概念之“國家”的結合,具有包容性。接下來對百年以來邦國地理研究的學術史進行了回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研究利用銘文資料,結合考古發現的邦國遺址,對傳世文獻中的地理記載進行批判總結,分析地理、族群要素,説明邦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邦國是構建西周王朝國家的基石,考察分析邦國的區位地形、交通、部族關係等要素,可以認識西周地緣政治結構,并為政體研究提供素材;邦國是東周領土國家的前身,對其考察有助於認識前行政區劃時代的面貌。整理的對象,以位於宗周和成周以北、古黃河以西範圍内的畿外邦國爲主。文章把西土、北土劃分為七個單元,各為一章。第一章整理了涇河流域的邦國。密國於先周時已在靈臺縣一帶,處在達溪河谷通道上,西周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與密有關的材料。靈臺縣白草坡墓地的字釋潶或涇均非確釋,釋為(申)則較可能,墓葬性質顯示、是殷遺身份的邦伯。是周初親附的邊緣友邦,先祖稱“王”,可能位於涇河上游一帶。姜姓四岳之後的呂、申,西周時位於涇河上游地區,覆滅宗周的即是西申,西周晚期申、呂的分支氏族遷至南陽盆地。國族名“”在金文出現了幾例,有的出土在涇河上游,釋為“繒”有待驗證。“”字釋為“豳”在文字學上有合理的解釋,豳王、豳公的特殊身份有待研究,豳地是宗周北面的軍事交通樞紐。第二章整理了位於隴山兩側的夨和秦。汧水谷地的夨在西周時期是一個較有實力的部族,夨可以讀為虞,可能與汧水附近的吳山及周初“虞芮質訟”之虞有關,夨可稱“王”,在政治體系中不同於周朝内服的“侯”,與稱“侯”的平陸虞國、宜侯夨簋之“虞侯”、東南吳國,均不會是同一個。秦人出自商奄之民,周公東征後被遷徙到隴右,與戎雜處,西漢水上游禮縣附近的城邑與西周晚期的西陲、犬丘有關,隴西牛頭河流域的清水縣李崖遺址或是孝王時封賜非子的“秦”邑。第三章整理了寶鷄渭河附近的虢、二氏族。虢是位於今寶鷄虢王鎮一帶的西虢,始自虢仲、虢叔二人,後世分衍出虢仲氏、虢叔氏、虢季氏數支,諸支系的源流和相互關係有待辨明,興起於兩周之際的陝縣之虢是西虢分支。是周初來自西南地區的友邦,周朝將其安置在宗周腹地外圍的清姜河附近,扼守古嘉陵道入口,進入西周中期後氏貴族政治經濟地位從周室疏遠、孤立,此後消失不見。第四章整理了南流黃河沿岸的邦國、族氏。無終族在殷墟二三期時可能生活在晉陝之間,殷墟附近出土多件無終銅器,顯示其與商朝曾有密切關係,無終部族春秋時漸遷到太原盆地與晉國接觸,後又沿代谷遷至今河北蔚縣一帶,今薊縣之地名無終是後起。梁國在今韓城市西南,春秋初期周平王冊封秦仲少子為梁伯,《繫年》等參證此秦仲指秦襄公,梁伯戈銘文字體、語句風格與春秋早期秦戈銘文一致,是梁氏出自嬴秦的物證,内容顯示梁國受命在北方防禦蠻方。韓城梁帶村附近是芮國最晚段的居點,已發掘的遺存年代從西周晚期後段持續到芮國之亡,在秦晉到達河西之前,芮一度是該地實力最强的氏族;流散芮國銅器中有不少屬於西周早期,但此時的芮居地尚不明確。金文之“”、“”可釋為“韓”,乃武王之子受封的韓侯之國,西周之韓國應在汾河下游的河津縣一帶,控制著從宗周經梁山之南越河到河東汾澮地區的交通。第五章整理了河東地區的邦國。姬姓楊國在今洪洞縣,為宣王之子始封,它建立在此前楊地的基礎上,姬姓楊侯之前的楊氏或是姞姓,楊國在臨汾盆地的北緣、西周文化在河東地區的最北端,目的是防禦玁狁。公簋之(疏)是生活在唐叔虞領地之内的一個先代氏族,疏公之妻姚是帝舜後裔,簋銘反映了晉地唐、夏遺民并存的多元環境。文王玉環、唐叔虞方鼎、疏公簋代表了商末周初唐、晉變遷的歷史,河汾之間的“唐”具體地望有待確認,天馬-曲村遺址是叔虞之子燮父徙封為侯的“晉”之所在,唯具體名字尚有爭議。晉國附近翼城大河口之霸、絳縣橫水之倗、絳縣雎村的某不知名氏族,性質可能屬於“懷姓九宗”,具有王臣身份,有獨立地位,同時也受到晉國的監管。荀國受封在今臨猗縣涑水附近為“侯”,控制著宗周與汾澮之間的交通,後為鄰近的晉室曲沃支系兼并。虞國在平陸縣北中條山脈之頂的原上,扼守汾澮地區通往河南成周的交通綫“虞阪-巔軨道”,武王別封虞仲為虞侯,是因爲吳國已奉祀太伯為始祖,別封虞國可使虞仲一支在宗法上獨立奉祀仲雍為始祖。第六章整理了燕山附近的邦國、族氏。商末周初的孤竹族與商室有親緣關係,周初活動在燕山東側,喀左一帶孤竹等窖藏銅器以及多個考古學文化的發現,顯示燕山南北衆多族群共存的面貌,其背景是中原的殷周革命;而孤竹與山戎、令支不能簡單等同。西周早期的燕國位於北京琉璃河一帶,與廣安門一帶的薊共處,以後燕國可能兼并了薊據以為都;周初相繼為燕侯的克、旨可能是太保的兩個兒子;燕是邊陲封國,是周朝控制北方的鎖鑰,也是與東北民族交流對抗的前沿。淶水縣北子銅器,或稱北伯,是周初當地的北氏之長,與三監之邶未見關聯證據;淶水北子器與湖北江陵北子器無關,後者是當地製作的。第七章整理了太行山沿綫與古黃河之間的邦國。《軝》一節對元氏西張村西周墓作了補充説明,軝侯所封之地位於元氏縣槐河之濱,古為泜水,《地圖集》等所繪泜水偏南可能不確,軝是邢國之北的附庸小國,任務是防禦自井陘突出的戎族。《邢》一節分析了記錄初封的麥尊等器應該在前,邢侯簋偏後;邢在商代井方故地建立,初封即在邢臺,與溫縣之邢丘、畿内之丼氏均無關係;邢侯之封目的是防禦北戎、控制太行東麓成周至燕國的交通綫,邢與戎對抗交流,有臣諫簋、省命銅劍以為物證。太行西麓上黨盆地的黎是周初戡黎後封建的侯,始封君是畢公之子,金文中寫作(楷),黎國的任務是防禦晉北和太行山區的戎狄,並扼守東出太行的壺關道。河内地區附近是文武周公之胤衆氏族定居的淵藪。康叔初封於康丘為侯,在殷畿故地内,目的是監管殷遺民,淇水附近的衛是康之鄙,對康、衛銅器的分組整理,表明衛作爲國名要在西周中期以後,“夷王命衛為侯”可能反映了康、衛變遷的歷史。另外整理了金文中的凡、柞:凡在今輝縣市西南,舊釋為“同”的字現已改釋為“凡”,沈子它簋是凡國銅器,器主它以凡氏小宗的身份作了祭祀周公的禮器。柞即胙,在今延津縣北,是周公之後,目前發現的胙氏銅器有柞伯簋、柞伯爵、柞伯鼎等。第八章以山形水系為要素將西土、北土劃分爲小的地理單元,描述了各自的地貌背景,進而勾勒了不同單元之間的交通綫:汧水河谷通道,由周原或寶鷄出發至六盤山東麓,或逾隴山至隴右秦地;涇河上游通道,自栒邑-彬縣的古豳地出發,沿涇河、馬蓮河河谷至寧夏南部,這兩條通道之間有東西向的涇河支流河谷互通。由豐鎬渡渭,經合陽縣至河濱韓城之梁、芮,再渡河溯汾水經韓國至上游楊國或汾澮之交的晉國;也可由豐鎬至河曲處渡河後上溯涑水,經荀國、倗邑越絳山亦至晉國。汾澮地區與洛陽盆地的交通跨越中條山脈,一是經過虞國的虞坂-巔軨道,二是由中條-軹關道至河内地區,渡河後均可至洛陽成周。自成周經河内沿太行東麓北行,經衛、邢、軝至於燕國。太行東西的陘道,黎國在西側扼守上黨盆地東口之壺關道,諸陘東口,邢在滏口、井陘之間,軝侯守在井陘。這些綫路以宗周、成周為中心,構成了西土、北土的交通網絡。周初西土、北土的複雜族群背景,塑造了封建邦國的地緣政治格局。涇河上游是西周的邊疆,它沒有明確的界綫,而是多種文化人群并存的地帶,該區域内周文化、寺窪文化、殷遺民等人群共處。周王朝在這一帶沒有封建軍事性質的“侯”,只是出於鎮撫和防禦目的安置了一些盟好的小邦國,其中有一些人群是殷遺民,周室還通過邊鄙邦伯與戎族通婚等方式維持政治穩定。西周中期以後殷遺民等緩衝要素消失,使得宗周失去西北屏障,屢遭玁狁入侵。在河東地區有先代的唐、夏遺民和戎狄,以及與殷商親近的一些方國,燕國附近有土著的圍坊三期文化和多個族群,這些因素既成爲晉、燕封建的多元背景,也是後來發展壯大的資源。黎、邢原本只是扼守交通,衛國周初監管殷遺民的使命也漸告終結,缺少交流壯大的發展空間,終在戎狄的侵擾下而遷徙。第九章是對邦國與西周王朝關係的歷史概述。西周肇建前夕的周邦聯盟聯合伐商,成康時期迅速封建親戚以爲藩屏,奠定了西周王朝四土的基本格局;中期王朝對外圍邦國的管理事務漸繁,邊徼戎狄、淮夷勢力濅盛,交侵入境;晚期又有南土噩國聯合淮夷的大叛亂,北方又有玁狁入侵,遂因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對邦國進行重建、移徙的調整,仍極力維持王朝的經營,但幽王末年與西土申侯關係的破裂,直接招致内外的聯合入侵,覆滅宗周。文末附錄,包括《西周金文所見西土北土邦國分佈圖》、《宗周西北諸文化遺存分佈示意圖》兩張地圖,以及文中邦國各自的金文材料分類表。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 网址: http://www.zywwzz.cn/qikandaodu/2022/0222/817.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论文_晋南周代前期考古遗存研究
下一篇:文化论文_《中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