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原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中原文物》投稿方式[01/26]
- · 《中原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考古论文_海岱记忆与仰韶潮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时空范围及概念界定 1.2 发现与分布 1.3 研究史回顾 1.4 研究方法 1.4.1 类型学 1.4.2 文化因素分析法 1.4.3 艺术史原理 2. 时间 2.1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时空范围及概念界定
1.2 发现与分布
1.3 研究史回顾
1.4 研究方法
1.4.1 类型学
1.4.2 文化因素分析法
1.4.3 艺术史原理
2. 时间
2.1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1.1 庙底沟文化因素
2.1.2 理解庙底沟
2.1.3 回到几何
2.2 起源
2.2.1 红顶钵
2.2.2 本地刻划纹
2.3 延迟
2.3.1 中断
2.3.2 另一地的发生
2.4 记忆
2.4.1 花瓣纹
2.4.2 八角星纹
2.4.3 太阳纹及其他星纹
2.4.4 特殊几何纹
3. 空间
3.1 平面空间
3.1.1 线描与图绘
3.1.2 阴刻与阳面
3.2 器物空间
3.2.1 内外彩的分歧
3.2.2 分区
3.2.3 复杂轮廓线
3.3 场景
3.3.1 匠人
3.3.2 生活
3.3.3 墓葬
3.4 域外空间
3.4.1 中原文化区
3.4.2 东北地区
3.4.3 江淮地区
3.4.4 环太湖地区
3.4.5 江汉地区
3.4.6 小结
4. 风格
4.1 趣味
4.2 题材
4.3 形式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海岱地区出土彩陶统计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文章摘要:当下考古学研究已经从建立文化谱系转向全面复原古代社会,精神或认知层面的探讨、早期艺术品的风格研究也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应有之意。彩陶作为史前创造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艺术形式,作为研究区域文化的审美取向、风格传统的一个面向,极为有益。本文缘起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后段彩陶突然兴盛,庙底沟因素与富有本土特色的两类纹饰并行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观察,在中期之后几何纹饰得以固定发展,饱含对早期后段及之前本地传统的理解,并始终处于各地文化交流之中。前人基础工作主要分析阶段性特征或是某一特定纹饰内涵,未谈及在交流外象之下海岱彩陶自身文化的源流与审美风格。本文试在考古学实证之上结合艺术史原理,对此作出一定解读。行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厘清本文背景的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对海岱地区各区域遗址彩陶出土情况作简要介绍。再回顾其多学科交织的研究史,辨其得失,引出本文写作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时间。此章依明确出土层位与类型学梳理海岱地区各小区出土彩陶,以大汶口早期后段为轴心,向前、后作历时性的展开。还原海岱地区对彩陶的意会过程:一是叙述庙底沟文化彩陶浪潮,二是追溯文化扩散下的本土记忆。第三部分:空间。此章将空间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概念,运用到彩陶研究之中,进行不同分析层次上的整合。依次讨论二维平面,到三维器物空间,再到四维场所乃至大地域空间。将注视点从第二章孤立的彩陶纹饰转移到与承载平面、器物、外部空间、地域交流的关系上来,以联系与综合海岱地区彩陶艺术特质与条件环境。第四部分:风格。在正文的最末章,试对海岱地区审美风格作一定诠释。先引入广饶五村的个案分析以证地方趣味,理解海岱地区彩陶题材,最后归纳视觉形式。第五部分:结语。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并指出存在的不足。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272/d.cnki.gshdu.2020.003491
论文分类号:K876.3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 网址: http://www.zywwzz.cn/qikandaodu/2021/111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