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知今·透过文物看河南之七丨璆琳之光 泽润(2)

来源:中原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14日 04:15: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对玉石美德的青睐,不断丰富着玉的“人格化”内涵,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迷人的篇章。 9月,秋意渐浓。南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对玉石美德的青睐,不断丰富着玉的“人格化”内涵,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迷人的篇章。

9月,秋意渐浓。南阳黄山遗址的发掘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统筹:魏剑

文明的脉络从未间断。透过精美的玉石,它吟唱至今。

淅川下寺玉牌饰

宋元明,玉器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造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迎合社会消费心理,极具装饰性。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元代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风格。

玉柄铁剑

平顶山应国墓地玉鹰

石之美者,泽润中原。在河南玉雕人勤劳智慧的双手中,精美的玉石闪耀着艺术之光,继续为美好的生活喝彩。

有趣的是,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组玉佩还有一种实用功能,即节制佩戴者的步伐,纠正其行走时的仪态,行走时想要“环佩玎珰”大概是不礼貌的吧。

山顶,数十座相连的考古探方里,房摞房、墓摞墓,玉石、陶片随处可见;山脚下,码头、路基的遗存初露芳容;向西南眺望,约3公里处是南阳独玉的发源地——独山。

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同样出土于虢国墓地的玉柄铁剑,剑柄由和田青玉精心琢磨而成,剑柄中空插有铜制的芯,用来连接剑身和剑柄。它的制作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身,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冶铁历史提前了近两个世纪。

南阳黄山遗址发掘区

大型组玉佩即为西周首创,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悬于身上的佩饰玉。其主体多以璜、牌形饰、管、珠等串联而成。迄今发现最大的组玉佩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仅玉璜就有45件。

玉启文明

好消息来了。洛阳栾川近年来发现了出产“伊源玉”的大型玉矿,保守估计达到2000万吨以上。这为玉雕产业发展带来了好消息。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栾川玉矿若能得到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弥补国内玉石加工业的原料缺口,更能以高端的品质受到玉雕名家和大师们的关注及青睐,为中原玉雕产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

人类对玉石的认识可谓久远。距今8000年左右,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查海遗址就出土了玉玦、玉斧等玉器,除装饰功能外,一定程度上已具有标识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至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一个巅峰。

商代青玉鸟形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梅香独山玉现代作品

“黄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正好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马俊才说。

中秋假期,河南博物院展厅里,华丽的组玉佩在灯光下璀璨夺目,令游人啧啧赞叹。

动荡中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保存完好,焉知不是玉有德的庇护?

妇好墓玉凤

这套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三门峡西周虢国墓,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佩饰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复以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

距今55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玉器服务王权已初具雏形。如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之一的多联玉璧,凌家滩等史前文化的玉钺等都广为流行。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玉器分析,以及东汉《越绝书》黄帝时代“以玉为兵”的记述,有学者提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距今约5500年至4000年,或可存在玉器时代的观点,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城市社会转变的中间阶段。

专家认为,就考古出土的玉器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玉文化并不发达,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们始终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主线相伴,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一环。

这些去外地“充电”学成归来的人们带回了一股清新之风,使河南玉雕开始变得更加细腻而富有内涵,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同时,注入了多元文化的因子,逐渐形成了南北并蓄、中外兼容、多样并举的艺术风格。

春水泛舟独山玉现代作品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有文化、有艺术美感的玉雕作品备受追捧。善于刻苦钻研、脑瓜灵光的河南玉雕人开始尝试走出去,到高等美术院校深造,到北京、苏杭等玉雕技艺精湛的地区“充电”,在玉雕文化内涵提升和玉石雕刻技艺上狠下功夫。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 网址: http://www.zywwzz.cn/zonghexinwen/2022/0914/840.html



上一篇:中原文物见证中华文明丨皓月千里“玉”见你
下一篇:“豫”见文明!中秋佳节和中原文物来一场约会

中原文物投稿 | 中原文物编辑部| 中原文物版面费 | 中原文物论文发表 | 中原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原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